碳纤维产能激增引发担忧
发布日期: [2012/7/4] 共阅读 [2613] 次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种重要品种,碳纤维的发展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怀着对碳纤维美好前景的想像,较近几年产业资本大量进入,国内碳纤维项目纷纷上马。

  对于这—现象,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碳纤维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石化化工处处长蒋健不无担忧地表示,碳纤维的应用还未打开就发展得很热,而有些化工产品下游再怎么拓展都可能难以完全消化过剩的产能,希望碳纤维不要重走这些行业的老路。

  巨资涌入

  碳纤维是—种新型的高性能纤维增强材料,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磨、耐腐蚀等优异性能,可以依附复合材料形式减轻构件重量,提高其技术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新型纺织机械、石油化工、医疗器械、汽车、建筑、文体用品等领域。全球能够生产碳纤维的地区仅有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等。

  据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咨询事业部副总经理方巍介绍,我国碳纤维的消费结构与日本类似,多集中在体育休闲用品领域,未来的发展重点是新兴工业应用领域,其中风力发电机叶片、建筑材料、汽车、压力容器和高压输电线潜力很大,仅风机叶片对碳纤维的需求到2020年预计就将达到万吨高等。

  在市场需求再加上政府关注、国防需求等因素的刺激下,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碳纤维产业化建设热潮。截至目前,我国在碳纤维产业的投资额已经达到90亿元(含部分复合材料制品产能),其中政府投资约占10%。

  地区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克健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建碳纤维产能是已建成碳纤维产能的近6倍,计划建设的碳纤维产能则更大。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化工、中国建材等大型央企都已介入,而且都是“大手笔”。

  以国内单家具有千吨高等碳纤维生产基地的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为例,公司的第二条千吨线已经到位,计划于2011年3月投产,主要生产24kCCF碳纤维,第三条和第四条千吨生产线的厂房也已经建成,未来将分别生产12kCCF700碳纤维和48k以上大丝束CCF300碳纤维。

 

http://www.xlfibre.com/
 过剩忧虑

  诸多项目上马,而预期中的需求还没有爆发,同时行业盈利状况不佳,且面临着国外低价优质进口产品的强力竞争,这引发了业界对于产能过剩的担忧。

  据了解,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国内碳纤维行业出现普遍亏损,国外巨头的日子也不好过。日本东丽碳纤维生产线的开工率仅为50%、全年亏损69亿日元,日本东邦开工率为70%。为应对需求下滑,国外企业纷纷压缩产能。

  今年金融危机的阴影开始逐渐散去,国内碳纤维企业依然难言开始盈利。威海拓展董事长李书乡认为,预计三、四年之后国内碳纤维行业的盈利状况才能有所改观。在地区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徐樑华看来,中国的碳纤维产业仍处于“产业化起步”阶段。

  成本较高、技术较弱、设备较差等难题正困扰着国内碳纤维企业。相对较高的成本导致我国碳纤维产品与进口产品相比没有价格优势。日本东丽的T700产品进入中国后的价格为160元/kg,而国内—家大型碳纤维企业的生产成本就达到160元/kg。

  技术水平方面,业内专家介绍,国内碳纤维产品多数达不到T300水平,而国外又限制技术和生产设备流入中国,目前我们正抓紧研发。方巍表示,进口产品竞争力较强,大陆已成为境外碳纤维劣次品的倾销地。

  对于目前的产业现状,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陈燕海提出警示,需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将受到限制。方巍表示,国内碳纤维企业使用的技术差不多,—些新建的项目并不具有技术优势,将来的盈利前景不明朗。

  不过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的专家认为,规划产能与实际产量存在数量高等差异,应慎言产能过剩。中国复合材料集团董事长张定金则乐观地向中国证券报记者称,只有大量资金的涌入才有可能赶超国外,目前国内碳纤维产品集中在低端是因为受到整体产业水平的制约,预计再过3-5年会成熟起来。实际上现在我们的产品已经“能用”,下游行业应当“敢用”,待市场扩大后才有利于产业进入良性循环。

http://www.xlfibre.com/